
7 月 15 日配资专业股票投资,《印度时报》报道:印度电子制造巨头 Dixon Technologies 宣布收购昆山丘泰克印度子公司 51% 股权。
这笔通过 “一级 + 二级投资” 完成的交易,虽未披露金额,却像一块投入产业池的巨石 —— 水面下,是印度藏不住的精密模组产业野心,以及一场用政策杠杆撬动技术转移的豪赌。

为何让印度巨头甘愿上门?
要理解这场并购的分量,得先看清交易双方的底牌。
被收购的丘泰克印度公司,母公司是 2007 年成立的昆山丘钛科技,这家中国企业手里握着硬通货:从高端摄像头模组到模组的全流程技术,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测试的完整能力。
2018 年,它通过收购韩国丘钛、设立印度子公司,一步步织就全球化网络。在印度的工厂里,已经能稳定生产满足、三星等品牌要求的中高端摄像头模组,这在本土企业稀有的印度市场,无疑是块诱人的肥肉。

而收购方 Dixon Technologies,是印度电子制造业的 “地头蛇”。1993 年成立的它,从 1994 年生产彩电起步,2017 年完成上市,如今已坐拥 20 座工厂和 6 个研发中心。
更厉害的是它的客户名单:小米、、苹果、惠普、飞利浦…… 几乎涵盖了消费电子领域的半壁江山,也因此被称作 “中国以外最大电子制造商”。
但这位巨头有块心病:在精密模组领域,它就像个只会搭积木的巨人,缺乏核心制造能力。比如手机摄像头模组,它能组装整机,却做不出合格的镜头组件,只能依赖进口。

这场 “联姻” 的逻辑其实很直白。对 Dixon 来说,丘泰克的技术就像给短板安上长板 —— 后者在摄像头模组等领域的技术密集度,刚好能补上自己的精密制造缺口。
更关键的是印度政府 2023 年推出的 2.3 万亿卢比电子元器件激励计划:本土企业控股超 51% 才能拿补贴。丘泰克则用 51% 的股权,换来了印度市场的入场券。
说白了,这是一场 “技术补位 + 政策套利” 的双丰收:Dixon 拿到技术和补贴,丘泰克获得市场准入,双方各取所需。

印度政府的阳谋
印度政府在这桩交易里,扮演着隐形却关键的角色。
2023 年启动的 2.3 万亿卢比(约 280 亿美元)电子元器件激励计划,像一根精准的杠杆,一头挑着本土制造,一头勾着外资技术。
核心条款简单粗暴:本土企业控股超 51%,就能拿到高额补贴。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,足够让任何一家电子企业动心。
这才有了 Dixon 和丘泰克的各取所需。Dixon 拿过 51% 的控股权,既满足了政策要求,能伸手要补贴,又顺带把丘泰克的技术装进了口袋。

丘泰克虽然让渡了控股权,但换来了在印度市场合法 “开张” 的资格 —— 要知道,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年增速 15%,按照这个速度,不出五年,市场规模就能再涨一倍,这块蛋糕谁都想咬一口。
而印度政府才是最大的操盘手。它要的不是一笔交易,而是整个精密零部件产业的 “本土化”。长期以来,印度虽然能组装手机、电视,却造不出高端摄像头模组这样的核心零件,严重依赖进口。
有数据显示,印度每年进口的电子零部件总额超过 500 亿美元,其中精密模组占了近三成。现在通过政策杠杆,让外资企业 “技术换市场”,本质上是想把别人的本事学到自己家来。

印度的三座大山
印度之所以费这么大劲,是因为它的制造业有个致命短板:能组装,却造不出精密的 “内脏”。在精密模组领域,三大瓶颈像三座大山压着它。
首先是供应链 “断档”。生产摄像头模组需要的光学玻璃、特种胶水等原材料,印度本土几乎没有供应商,全靠从中国、韩国进口。
更麻烦的是微精度组装设备,比如能把微米级零件对准的贴片机,印度本土企业不仅造不出来,连维修都得请外国工程师。

其次是技术代差。摄像头模组这种东西,看着小巧,却是光学、机械、电子多学科融合的产物。
比如现在主流的潜望式摄像头,需要精确控制镜片的移动距离在 0.1 毫米以内,还得配合软件算法实时调整,这种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能力,印度企业还差得远。
最后是人才市场饥荒。有 10 年以上经验的资深工程师少得可怜,导致产品良率低,工艺稳定性差 —— 同样的设备,在中国工厂能做到 90% 的良率,在印度可能就只剩 60%。
因为良率低,每生产 100 个产品,就有 40 个要报废,这在利润微薄的电子制造业,几乎是致命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摄像头模组的自给率低得可怜,不到 15%,严重拖了产业升级的后腿。它可以给、三星做组装,但核心零件还得靠进口。
印度能成吗?
Dixon 显然想借着这桩并购破局。
它已经计划砸 250 亿卢比(约 21 亿人民币)扩产,把丘泰克印度工厂的月产能从 400 万模组往上提,目标是三年内达到月产 1000 万模组。
更重要的是,它打算把昆山的技术标准原封不动搬到印度,从无尘车间的管理规范到零件测试的流程,都一一复制。

短期看,这能缓解印度本土的供应缺口,少进口点零件。按照 Dixon 的规划,投产后第一年就能满足印度 20% 的摄像头模组需求,这意味着每年能减少近 10 亿美元的进口。
长期来说,如果真能把 “原材料 - 零部件 - 终端装配” 的链条串起来,印度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会大大增强。
到时候,Dixon 不光能给苹果、vivo 做组装,还能提供从代工到高端组件的一条龙服务,印度也就从 “组装基地” 向 “智造枢纽” 迈了一大步。
但质疑声也不少。有人说,印度缺的不只是技术图纸,还有昆山基地那种千级无尘车间的管理经验。

比如车间里的尘埃颗粒数,中国工厂能控制在每立方米 1000 个以内,而印度工厂往往能飙到 10 万个,这对精密模组的生产来说,简直是灾难。
更别说那种对模具精度的极致追求,比如把零件误差控制在 3 微米以内,这种工艺细节,不是靠股权收购就能一夜学会的。
还有人担心技术移植的 “水土不服”。昆山丘钛的技术团队有 500 多个工程师,其中一半以上有 10 年以上经验,而印度工厂的工程师平均工龄不到 3 年。就算把技术文件全搬过去,没有经验丰富的人来执行,也很难落地。

更深远的影响可能在全球产业链。印度这种 “强制本土化” 的模式,如果被越南、印尼等国学去,要求外资企业必须让本土企业控股才能进入市场,那中国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可能就不那么牢固了。
这场交易最终会是印度如愿以偿建起精密制造能力,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